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2009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2010-02-08 16:00:00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 ]
返回列表

2009年,在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及《船舶工

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指导下,各造船企业直面危机,坚定信心,

振奋精神,努力破解交船难、接单难、融资难等难题,使我国船舶

工业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态势,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快速增长,造

船完工量再创历史新高。但受全球航运、造船市场持续低迷的影

响,船舶行业呈现新船成交量大幅下滑、撤单及延期交船现象持续

发生等特点,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正面临风险不断增大、形势更加

复杂的考验。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造船三大指标有喜有忧。 

 2009年,全国造船完工量424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7%;承接

新船订单260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55%;年末手持船舶订单

1.8817亿载重吨,同比下降8%。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

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4.8%、61.6%和38.5%,比

2008年底分别提高了5.3个百分点、23.9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

(二)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

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484亿元,

同比增长28.7%。其中,船舶制造业4176亿元,同比增长

31.7%;船舶配套业620亿元,同比增长42.2%;船舶修理及拆

船业677亿元,同比增长5%。

1~11月,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80亿

元,同比增长30.9%。其中,船舶制造业3061亿元,同比增长

37.8%;船舶配套490亿元,同比增长38.9%;船舶修理及拆船

业520亿元,同比下降2.6%。

(三)实现利润保持增长。 

 2009年,船舶行业实现利润在2008年大幅增长50.5%的基础上

继续保持增长。1~11月,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

316.4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船舶制造业242.3亿元,比

上年同期增加60.3亿元,占全行业利润的 76.6%;船舶配套33.4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4亿元,占全行业利润的10.6%;船舶

修理及拆船业40.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4亿元,占全行业利润

的12.8%。

2009年,重点造船企业通过控制固定资产投资、集中采购物

资、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拓宽融资渠道,降本增效成绩显著。

1~11月,全行业成本费用增幅低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工业经济

效益综合指数达247点,超过同期全国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四)船舶出口继续增长。

2009年,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2532亿元,

同比增长17.8%。其中,船舶制造业2091亿元,同比增长

24.4%;船舶配套业95亿元,同比增长30%;船舶修理及拆船业

344亿元,同比下降12.4%。

2009年,我国船舶产品出口283.6亿美元,同比增长

44.9%。我国船舶产品出口到159个国家和地区,亚洲和欧洲为主

要出口市场。其中,向亚洲出口138.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

48.8%;向欧洲出口82.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9.2%;向新加

坡、中国香港地区、德国出口船舶金额分别排在前3位,为50.4亿

美元、46.4亿美元和22.9亿美元。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美国、

日本、英国等出口市场大大萎缩,但出口到巴拿马、利比里亚、马

绍尔群岛共和国、马耳他等国的船舶金额增幅较大。在三大主流船

型中,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的出口额分别达89.7亿美元、

54.2亿美元和33.8亿美元,各占出口总额的31.6%、19.1%和

11.9%。

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高度重视危机冲击,积极采取应对之策。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船舶工业的冲击,国家高

度重视,及时出台《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科研开发、技术

改造、融资信贷、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等配套政策,极大地鼓舞了

船舶工业广大干部职工战胜困难的信心,对我国船舶工业保持生产

增长、推进结构调整、稳定造船订单、扩大船舶市场发挥了重要作

用。

(二)大型企业迅速崛起,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2009年,随着一批大型造船企业迅速崛起,船舶工业产业集

中度进一步提高。我国造船产量突破100万吨的企业达到11家,前

10家企业造船完工量达2217.6万载重吨,占全国总量的52.3%,

比2008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造船

完工603万吨,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公司造船完工380万吨,江苏新

时代造船公司造船完工257万吨。

(三)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取得突破,高新技术船舶建造得到发

展。

2009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取得突破:第六代半潜式钻

井平台、CJ46型356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研制成功并陆续交付,其

建造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还创造了国内钻井平台建造最短周

期;世界首座圆筒型超深水钻探储油平台和3000米深海铺管船建

成交付,其在技术数据和制造周期等方面创造了多项“世界第

一”,填补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空白。高新技术船舶制造

得到新的发展:顺利交付3艘14.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

船,至此国内企业承造的首批5艘LNG船全部交付,标志着中国造

船业已全面掌握了建造LNG船的核心技术,填补了中国在尖端造船

领域的空白;首艘3000吨级小水线面综合考察船、海洋天然气水

合物综合调查船等新产品成功交付,标志着我国在海洋科考船研发

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四)加强生产运行监管,加大经营工作力度。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各造船企业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带来新的

考验。为此,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加强了月度生产情况监测,建立和

完善了重点造船企业网上直报系统,及时了解生产计划执行情况,

积极协调解决所发现的问题;中国船协加强了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

和发布工作,将过去每季度发布一次经济运行情况改为每月发布一

次,为船舶企业及时了解市场动态、稳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各

主要造船集团公司、地方骨干造船企业面对船市急剧下滑的形势,

调整经营策略,与船东保持密切联系,推进战略合作,在低迷的市

场中寻找商机,在承接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订单方面取得了局部突

破,市场份额明显增加;针对船价大幅下滑、订单被撤销、合同重

谈、船东延期接船等现象,认真梳理手持订单,分析各种潜在风

险,不断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上下功夫,降低了金融危

机对船舶行业的影响,保证了大部分手持订单按期完成。

(五)金融机构加大了对船舶工业的支持力度。

为应对危机,我国各类金融机构贯彻《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

划》,加大了船舶融资力度,纷纷与重点骨干船企签订战略合作、

保函授信、流动资金贷款、国内贸易融资、买方信贷等各类船舶融

资协议,缓解了船厂资金压力,减少了因国外船东资金不足而引发

的撤单现象,帮助企业保交船、保订单和承接新订单。2009年,

全国被撤销船舶订单107艘、465.3万吨,约占年底手持订单的

2.6%。

(六)各省市积极贯彻《规划》精神,加大对船舶工业的支持

力度。

江苏、浙江、山东、福建、辽宁等主要造船省份通过制定本地

的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在财税、金融、兼并重组、产业投资、

结构调整等方面明确调整方向,加大了对船舶工业的政策扶持力

度。一些地方的规划提出,对现有企业进行改造升级、整合重组、

转型嫁接,培育龙头企业;对企业生产条件进行分级分类评定,推

行现代造船模式,完善行业服务平台,实现集约化发展。2009年1

~11月,江苏、山东、福建、安徽、湖北、重庆等省市船舶工业的

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都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另外,江苏

省全年造船完工量超过1500万吨,同比增长73%,约占全国总量

的35%;1~11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44亿元、利润165.6亿

元,同比分别增长50.8%和51%,各占全国总量的35.3%和

52.3%。

(七)4万亿元投资计划拉动,沿海、内河船接单量上升。

2009年,我国完工内河船247万吨,占完工总量的5.7%,比

2008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新承接沿海及内河船订单231万吨,

占新接订单总量的8.8%。其建造厂家主要集中在浙江的宁波、台

州、温岭、舟山,江苏的仪征,安徽的芜湖、巢湖,山东的微山等

地。我国沿海及内河船接单量上升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国家4万亿

元投资计划拉动,沿江沿海水泥、砂石、钢材运量增加;二是钢材

价格下降,造船成本较低;三是进出口贸易减少使得单批货运量减

少,小船装卸更加灵活;四是费改税造成公路运输成本增加;五是

内河航道升级,码头设施完善,使得长江、珠江水域通航能力提

高;六是节能减排及长江航运船舶新标准实施,淘汰了一批老旧船

舶。

三、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危机对船舶工业影响滞后效应需引起高度重视。

由于船舶是建造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单件小批量生产的国

际性特殊商品,船舶工业也成为了一个特殊行业,与汽车、机电等

行业不同,具有明显的行业滞后效应。当前船舶工业良好的经济指

标和发展态势,在很大程度上是两三年前经营状况的反映。金融危

机对船舶工业的影响远未见底,船企面临的生产经营形势依然十分

严峻。2009年,我国约有65%的船舶企业没有接到新船订单,尤

其是部分新兴船厂,由于金融危机侵袭时还处在建设期,订单储备

较少,未来将面临船台空置、无船可造的困难局面。2009年,虽

然我国船舶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大幅增长,但是与2008年相比

增速逐月下降,船舶工业保稳定、调结构任务十分繁重。一些专家

甚至指出,未来几年船舶行业有可能成为我国最困难的行业之一。

(二)产能过剩将成为船舶工业结构调整的突出问题。

我国现有造船能力超过6000万吨,根据对未来船市需求情况

的预测,产能过剩已成为突出问题。目前我国形成的造船能力,还

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同质性问题,大部分为生产常规的散货船、

油船的能力,而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生产能力不足,在世界市

场所占的份额不到10%,属结构性能力过剩;二是产业集中度

低,截至2009年底,我国1.8817亿吨的手持订单分布在近200家

船厂,而韩国1.7223亿吨的手持订单分布在30多家船厂,我国平

均每家船厂拥有的订单仅为韩国平均数的1/5,产业集中度低,必

然缺乏竞争能力;三是我国船舶企业手持订单中散货船所占比例高

达65%,散货船市场的巨大波动将给这部分订单带来较大风险。

(三)国际造船新规范、新标准的出台,对我国提出严峻挑

战。 

 近几年,国际海事组织(IMO)已经和正在制定实施一系列节

能、减排、安全、环保、质量等方面国际造船新规范、新标准,如

船舶结构共同规范(CSR)、新船能效设计指数(EEDI)、涂层

新标准(PSPC)、目标型船舶建造标准(GBS)、压载水管理公

约(BMW)等,对我国船舶工业提出了严峻挑战,我国不少企业和

船型不符合有关规定或标准的要求。日、韩等造船国家都把研究新

标准、新规范,开发绿色环保型船舶作为其占领未来市场的关键,

如果我国不加快研究步伐,未来几年不少船厂将面临退出国际船舶

市场的风险。

(四)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近几年,我国新老造船企业和配套企业生产能力快速释放,生

产总量快速提升,给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

2009年,不少企业由于生产节奏加快、管理不能得到及时加强,

质量和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加之金融危机后船东对质量要求更加严

格,企业交船难、交付柴油机难等问题愈加突出。2010年,我国

船舶工业生产总量将进一步提升,交船任务更加繁重,质量和安全

问题必须引起全行业的高度重视。

(五)船舶修理市场持续低迷,效益大幅下降。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我国船舶修理业持续低迷。其表

现在:常规船舶修理艘数虽然有所增加,但单船修理业务量锐减、

价格大幅下降。修船平均换板价格从2008年9月底的2800~2900

美元/吨,下降到1000美元/吨,最低曾下降到900美元/吨,接近

历史最低价。改装市场基本停滞,价格竞争日趋激烈。统计数据显

示,2009年1~11月,我国船舶修理及拆船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520亿元,同比下降2.6%;实现利润40.4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

44亿元,同比下降52%。

四、预测和建议

(一)预测

专家认为,2010年,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的复苏,船舶市场在

总体低位徘徊中仍然存在增长性需求和结构调整带来的需求,但国

际金融危机对航运和造船市场影响还将继续蔓延和加深,造船市场

复苏将明显滞后于经济复苏。随着手持订单中的船舶被不断投放市

场,航运市场运力过剩将加剧。但由于存在战略需求和投机需求,

国际船舶市场将在2009年的基础上有所恢复,船价也将在低位徘

徊。

预计2010年全球造船完工量为1.5亿载重吨,新接订单量约为

4000万~5000万载重吨,由于造船完工量大大高于新接订单量,

2010年底手持船舶订单将大幅下滑。虽然市场供需失衡严重,但

考虑到前期船价下滑幅度较大,受钢材价格等成本因素影响,

2010年船价下滑空间有限。

2010年,我国船舶工业不但会继续面临交船难、接单难的困

难局面,还将面临船用钢材价格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导致的成本

上升等不利因素。面对复杂而严峻的形势,我国船舶工业应在《船

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各项措施陆续实施的指引下,积极主动

作好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准备,努力保持各项经济指标平稳增长。预

计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将保持两位数增长,实现利润将与

2009年持平;造船完工量进一步上升,预计可达到5000万~

5500万吨,承接新船订单仍将低位徘徊,年底手持船舶订单将降

至1.5亿吨左右。

(二)政策建议

1.把调结构、促转变作为行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

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近几年,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过度依靠产

能扩张,由此带来了结构性能力过剩、产业集中度低、手持订单中

常规船型比例过高,包括大型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海洋工程

装备在内的高新技术产品还未形成规模等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金

融危机给船舶工业敲了警钟,转变船舶工业的发展方式已刻不容

缓,必须把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作为船舶工业可持续

发展的战略。各级主管部门、各生产企业、科研院所都要把推进科

技进步,建立现代生产模式,加快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产能结构

调整作为船舶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2.重视国际造船新规范、新标准对船舶工业的影响。 

 针对中国船舶工业的崛起,日、韩等造船强国正利用国际造船新

规范、新标准出台的机会,从政府和企业层面加强研究,力图形成

技术优势,占据领先地位。为此,中国船协建议,我国船舶工业各

有关单位必须加大对国际新标准、新规范的前瞻性研究力度,提高

我国在规范制定中的话语权,强化对造船新标准的政策引导,加强

国际海事组织(IMO)新规范及新标准的宣传、培训和应对措施的

研究。

3.加强生产管理,确保产品质量。

各企业应加强生产管理,提高生产计划管理水平,用风险管理

的思路编制计划,使生产计划更具有弹性。注重船舶及配套产品质

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控制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避免因质量问题

导致船舶交付困难的现象出现。推进节能降耗,降本挖潜,提高生

产组织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强产品成本的预测工作和实际成本的

分析工作,对影响产品成本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跟踪控制,抓紧回

收货款,加速资金回流,努力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4.千方百计保交船,全力以赴接订单。

2010年,船舶行业仍将面临市场低迷和船东推迟接船、改

单、撤单甚至弃船的风险;同时,我国船舶工业将进入产能集中释

放期,手持订单船舶将大量交付。因此,保交船仍是船舶行业的重

点工作。船舶企业要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协调与监控,深入推进建立

现代造船模式,推广先进工艺,深化精度造船,提高生产效益,全

力以赴确保交船。

在承接新船订单方面,船舶企业不但要密切关注传统主流船东

的动向,还要重视一些资源类、能源类公司的订购需求。通过加强

技术储备,积极开发新产品,增加高技术船舶科研经费投入,加快

产品升级换代步伐,为船市复苏后抢占市场作好充分的准备。积极

运用出口买方信贷、银团保函、租赁融资等金融创新产品开拓市

场。

5.中国船协将继续加强行业统计分析调查工作,为企业做好服

务工作,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全行业的运行现状,为《船舶工业调

整和振兴规划》相关政策措施的具体落实及有关管理部门的决策提

供有效支撑。

Copyright© 2014-2021 江苏泛洲船务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 苏ICP备11036263号-1

友情链接